《中国农大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读他的诗,我会平静下来……

—《济慈作家形象研究》作者与编者的对话
   期次:第536期      查看:1296   

◎《济慈作家形象研究》,刘海英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3 年出版


童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编辑):海英老师,是什么原因让您多年来孜孜不倦对济慈这么“小众”的一个人物进行研究呢?

刘海英(人发学院副教授):大概 10 年前,我正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博士,准备的内容之一就是研究选题方向。机缘巧合,我听了一堂北大英语系丁宏伟老师讲授浪漫主义诗歌的课,内容就包括济慈。丁老师说济慈诗歌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他内心的焦虑和他在诗歌中的平和形成一种冲突”,虽然济慈在实际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和焦虑,但其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这正好契合我当时的心境,于是就决心去追逐和学习济慈诗歌当中所表达的这种情感和他表达情感的方式。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我就坚定地选择了济慈作为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

济慈身上有很多特点。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在世不足 26 年,从事诗歌创作不足 5 年。很多诗人是“少年天成”,济慈却不是这样的诗人,大概在 1814 年,也就是 19 岁的时候才开始写诗。那时,他的父母都已去世,需要养家糊口,照顾弟弟妹妹。于是,济慈小学毕业后就去学医。可是,济慈学医期间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写诗的热情,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歌《致孤独》(ToSolitude!)。济慈的成长经历是很励志的,我在读济慈的传记故事时,时常会受到激励。我在一项任务思路受困时,经常就会阅读济慈的传记,阅读他的诗歌,我会马上变得平静下来。济慈的诗对我有一种治愈的作用。所以虽然他弃医从文,但是他的诗歌和他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抚慰心灵的力量。

童云:我原以为诗歌只是一个自己发自内心的表达,随手写写”就成篇了,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诗歌的地位是很高的。

刘海英:英国文学史最早是从诗歌开始的。咱们中国文学最早也是从诗歌开始的,比如《诗经》。总的来说,就是先有诗歌,然后出现戏剧散文,再然后才出现小说。早期诗歌能够兴起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占纸页面积小,内容是浓缩的。在英国,诗歌已经不是个人的东西,它已经走入公共领域。在大众的公共场合里面,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一般也都是戏剧家,所以诗歌跟戏剧成了公共领域的一种话题。

诗人想对爱的人表达情感,就会通过朗诵一首 14 行诗,或者一段戏剧的台词来表达热爱。诗歌成了一种表达感情和跟朋友之间交流的一个方式。所以,济慈的很多诗就是写在日常和朋友交流的书信里。他想跟朋友描述身边的一个事情,就写首诗,放在写给友人的书信里。

童云:文化是相通的,我国唐宋时期的诗人也是这样的。比如《茶经》作者陆羽的朋友们,就以一首首诗记录与陆羽的茶事。

刘海英:每个人都用自己发自真心的那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是民间的一种交往方式。

童云:可惜,这些“记录”有的留存下来,有的失散了。陆羽存世的诗歌只有茶诗《歌》(又名《六羡歌》)和《会稽东小山》两首,还有从其日常书信中摘抄的短句《四标诗》《四悲诗》《天之未有赋》。

刘海英:如果这些资料能保存下来,我们读到的就不仅仅是这些诗歌,还可以了解他们生活中日常交流的故事,了解他们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小事或者是一朵花,可以从里边看到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对我们的启发其实挺多的。 (童云)

中国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43123次访问,全刊已有626831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