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赵迎:水乳交融走过第一个十年

   期次:第525期      查看:51   

编者按

1973年9月,北京农大的教师进驻张庄,建立曲周旱涝碱咸综合治理试验区。历经十年风雨,曲周县领导、试验区农民与农大老师共同谱写了绚丽篇章。1983年2月,曲周县北部23万亩综合治理的联合国国际粮食发展基金会(IFAD)项目正式签署生效;5月13日,全国30个省市(区)的代表云集曲周试验区交流产学研三结合经验。

在实验站走过第一个10年的时候,与农大老师亲密相处,共同战斗的曲周县时任副县长赵迎撰写纪念文章,饱含着对曲周试验区十年巨变的赞许褒勉,洋溢着同一战壕的战友之情。

旧时曲周



1980年代曲周实验站,三层楼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

(一)

曲周县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部黑龙港流域,自然条件差,是个低产穷县,全县共有17个公社,342个大队,30.2万人。总面积660平方千米,耕地72万亩。旱涝碱咸是曲周县农业生产上的重要限制因素,从1949年到1979年30年中,因涝成灾16年,因旱成灾9年。盐碱地27.4万亩,占耕地的38%,全县地下埋藏着一个庞大的咸水体,既不能用于浇地,还会引起土壤盐碱化,由于种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低下。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5年的27年中,除4个年头粮食亩产达200斤以上外,其余23个年头产量都在150斤上下徘徊,从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到1975年23年中,除4个年头卖点余粮外,其余19个年头吃统销粮,购销相抵,纯吃统销粮2.6亿斤,花国家各种货款,救济款5500多万元。

曲周县盐碱地不仅面积大,而且重碱地和碱荒地又都集中在县城北部。这片盐碱地历史较长,据史书记载约有2000多年,明崇祯年间的曲周县志上就有“曲邑北乡一带,盐碱浮卤,几成废壤,民间赋税无出”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曾进行多次治碱改土活动,例如修台田、条田、围田、开沟、刮碱土等。虽然也取得一定的效应,但由于方法不科学,治标不治本,经不起自然灾害的冲击。1973年秋季的一场暴雨,冲毁了田间工程,秋粮基本绝收。正当我们迫切需要科学治碱方法的时候,北京农大老师们来到曲周县,深入北部重碱社队。农大老师亲自调查总结过去改土治碱的经验教训,并建立了以张庄大队为重点的第一代综合治理试验区,经过连续几年治理,取得显著效果。粮棉产量连年上升,为全县树立了科学治碱的样板。农大老师们的科研实践成果,使曲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综合治理路子的可行性,从而导致行动上的自觉性。

北京农大老师们到曲周县时,正处十年动乱,“四人帮”横行猖獗,把知识分子当做“臭老九”,大批“唯生产力论”之际。曲周县委、县政府冒着政治风险,决定对农大老师们在工作上大力支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保证科研计划的实施。我们主动邀请老师们列席县的重要会议,参加施工领导机构,使他们有职有权,放心大胆地进行科研活动,全县建立改碱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组成有关专业局负责的工程、农林、机务、后勤等办事组,分别负责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物资供应等工作,试验区涉及的公社,普遍建立了施工领导小组,各生产大队,有一名大队长和2~3名技术员负责施工。两名县长分别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工作组到试区重点张庄、王庄大队长期蹲点,亲自指挥施工。同时抽调具有大中专水平的技术干部和选拔在乡知识青年给老师们当科研助手。为普及综合治理技术,在试区中心兴办了一所农业技术学校,由农大老师培训社队干部和农民技术员2300多人次,普及了综合治理和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县里还从县财政拨款给试区修建化验室、宿舍,为科研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

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在应用推广农大综合治理成果时,狠抓了三项措施。

一是普查农业资源。在农大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组织了县207名专业技术人员,从1979年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土壤、水利、气象、林业、农机、农经、畜牧水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作出了农业区划,为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二是制订综合治理规划。在农业资源普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制订了旱涝碱咸综合治理规划。这个规划包括总论、农业部门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农业技术改革措施四大部分十四个方面。这个规划以北京农大科研成果为依据,以治理旱涝盐碱为重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和较强的综合性。规划是区划的继续和深入,规划与区划相比较,农业发展目标更明确,发展步骤更清楚,发展措施更具体。

三是由点到面,逐步实施。1973年建立了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第一代试区,面积6000亩;1978年建立了第二代试验区,面积4000亩;1980年第三代试验区,治理范围扩大到85000亩,现在又利用外资扩大到2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

几年来,全县先后开挖农渠以上渠道381条,修建桥、闸、涵300多座,打深、浅机井1016眼,水浇地面积由治理前5万亩,增到9.3万亩,基本上达到人均一亩水浇地。在生物措施方面,植树200多万棵,小麦、棉花基本实现优种化,杂交玉米面积达80%以上,农业亩均施肥量,有机肥由1方增到3方,磷肥由10斤增到50斤,氮肥由20斤增到60斤。通过应用推广农大综合治理的科研成果,治理区农业生产面貌有了显著变化。农业产量、农民收入逐年提高,1982年与治理前生产比较正常的1975年比较,粮食总产增36.2%,棉花总产增2.5倍,油料总产增13.6倍,总收入增1.5倍,人均收入增2.3倍,治理前年均吃统销粮428万斤,仅提供商品棉31万斤,油脂1.4万斤,治理后年均提供商品粮593万斤,商品棉141万斤,油脂27.6万斤。治理区农业产量的提高,对全县农业生产促进极大,1982年全县粮、棉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收入、对国家提供商品粮、棉等,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

由于认真应用和大力推广北京农大的科研成果,全县涌现出一批短期巨变,产量、收入翻番的先进社队,并出现一批年产万斤粮、千斤粮的科技示范户,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综合治理旱涝碱咸是治穷致富的必经之路。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局面正在全县蓬勃兴起。为了促进大好形势的深入发展,县委、县政府以北京农大为科技后盾,对科技工作加强领导方面采取了五条措施:第一,搞好中低产田科学攻关,县社队已建立攻关领导小组与技术顾问组,在农大老师指导下,拟定攻关技术方案,计划全县25万亩中低产麦田,10万亩中低产棉田,三年实现变高产。去年秋天种麦时,全县普遍推广培育壮苗,优种适地、氮磷混合浅施等技术措施。3月中旬由农大老师根据田间调查结果,举办春季麦田管理技术广播讲座,并指导麦田分类逐片管理。由于科学种麦,科学管麦,目前麦苗长势很好,全县冬小麦总产可望有大幅度增产。第二,推行技术责任制,实行技术联产承包。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目前,曲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力量薄弱,任务单一,不适应农业生产综合性发展的特点,我们计划一二年内,在农大帮助下,建立与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搞好实验、示范、培训,推广工作。第四,加强智力开发,在办好县农校的同时,狠抓农民业余教育,发展科技示范户,巩固、提高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第五,把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员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农大老师在曲周艰苦奋斗,促进了曲周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大老师们为“四化”建设献身的崇高品质,获得广大群众的热烈赞扬,他们为改造盐碱地做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会牢记在曲周县人民心中。

(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曾任曲周县副县长)

中国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79603次访问,全刊已有625288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