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尹学虎:“土气”的工作和生活

   期次:第525期      查看:51   

电动三轮满地跑

2023年的春夏,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基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曲周国家粮食安全馆”三个醒目的国字号牌子之下,我走进了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

从地方农大毕业已经30年的我,正在想象这里可能是什么场景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学生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驶过,车上载着一些小麦实验样品。一问,这个女孩子是硕士研究生,现在是小麦收割季,正在采集样品。紧接着又一辆电动三轮经过,同样是载着小麦的实验样品。沿着实验站的南北大道,一路往里走,发现这里基本是电动三轮车的天下。路边停着电动三轮,宿舍前停着电动三轮,食堂前停着电动三轮,实验楼前电动三轮正在装卸物品,智能温室里电动三轮正在装卸实验用品,大方麦田里也行驶着电动三轮。国字号高校顶尖的实验站,搭配着乡村里最常见的电动三轮,这一强烈反差,让我一时有点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电动三轮轻便实用,可载物可载人,正如实验站陈永亮老师介绍,是实验站的实用交通工具。

洋溢着青春光彩的硕士生、博士生,充满着异国风采的留学生,穿着印有“科技小院”的T恤衫,骑着印有“农业强国”的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内外,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农家生活原汁味

7月的一天,我们去白寨科技小院参观,到那里已近中午,气温高达40度。

小院有6名研究生驻点,只有一名叫宋安琪的女生在宿舍里写论文,其他的人都去地里采集数据了。观看小院的图片展。图片中,有个研究生,穿着短裤、胶鞋,浑身汗水湿透,正在整理大堆的鸡粪。如果不看介绍说明,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鸡场工人形象。还有几张老照片,是科技小院主要创始人李晓林老师和张宏彦老师的,他们当时还年轻,头发还很多,头发还很黑,穿着棉袄半躺在被窝里,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论文。不难想象,科技小院条件很差,冬天特别冷,在被窝里改论文也是无奈之举。

12点多赶到王庄小院时,驻点的3名研究生刚从地里回来,正在厨房分工合作忙活午饭,有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的,有正在座锅、烧水、加热馒头、下面条的,有收拾桌凳的,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

大碗面条经常吃

第一次见到张宏彦老师,是6月份小麦收获季。晚上7点多,张老师从实验田回来,刚收完麦子,浑身湿透,有点“灰头土脸”。他热情邀请我们吃饭,说基地的面条好吃。当时我已吃过饭,谢绝了。

过了几天,赶了个晚饭点我去基地食堂吃了一次面条。有两点深刻印象:一是饭点晚。一般单位是6点左右吃饭。我们6:40到时食堂还没有开饭。张卫峰老师讲,农业大田工作性质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饭晚。二是饭碗特别大,很少见那么大的碗。多大呢?半碗面条已经能够吃饱。

见微知著,窥斑见豹,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农大人的工作作风。

(作者是河北省魏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

中国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79622次访问,全刊已有625347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