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石元春:盐碱地上“赶不走”的专家

   期次:第525期      查看:31   

1978年,农大教师石元春、邵则瑶、雷涣群、李韵珠(后排站立者从左至右)、黄仁安、周裴德、林培、陆锦文(前排从左至右)在曲周田间分析小麦苗情。



石元春在曲周精神宣讲会上作报告。



辛德惠、陆锦文、雷涣群、石元春(左至右)在田间。


1974年,张庄大队村民干劲十足,按照农大教师的规划挖渠治碱。


1993年,丰收的曲周农民向辛德惠(前排右)报喜。


人物简介

石元春,土壤学家,1931 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49 年考入 清华大学农学院;1953 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转读土壤农业化学研究生。1956 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四年。1973 年赴曲周改土治碱。1984 年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5 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至199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首任站长。

从老永定门火车站上车,坐一夜卧铺抵达河北邯郸,再等吉普车接到曲周县……两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总是能够回忆起这条走过数不清次数的曲折路途。

1973 年,北京农业大学6 名教师,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来到河北省曲周县,拉开了黄淮海地区科学改土治碱的序幕。

曲周县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地处旱涝盐碱多发的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历史上,曲周就是有名的“老碱窝”,曲邑北乡一带,咸碱浮卤,几成废壤,民间赋税无出或籍谋升斗”。

曾在新疆从事治碱研究的石元春,第一次来到曲周时惊讶地发现,“这里的盐碱比大西北的戈壁滩还要严重”。

当时,曲周县委原本是想选择一个盐碱程度低、离县城近、方便照顾北京专家的地方,“好治,容易有交代”。但是经过几番争论,治碱小组还是决定从“老盐碱窝”张庄开始。

蹚“几乎是着水进去的。”石元春回忆。当时的内涝几乎淹掉全部秋苗。

如今,在张庄村治碱遗址旁,一排土坯房已经略显破败,但是依稀可见的是房前半层深渠。当时,农大老师就是在这里观察当地地表的水盐运动情况。经过数据分析,他们发现黄淮海平原春旱夏涝,只有灌排结合,才能遏制盐碱化。他们随后提出“盐随水来,盐随水走”的方案。

一切准备就绪,但张庄的施工队却迟迟没有动静。

张庄村党支书赵文将石元春拽到一边,直截了当地问:你们到底啥时候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不清的工作组来过曲周治碱。20多年过去了,人走了,可盐碱还在。

石元春的回答坚定有力:治不好盐碱,我们就不走了。”有了老师们的保证,村民们就和农大老师们一起,全身心投入治碱工程。男女老少推车、挑担子,测水测土、画线平地、挖沟打井……

张庄村村民赵化,见证了“农大教授们”治碱全过程。2019 年,90 岁的老人家聊起 40 多年前的事情,赵化情绪依然激动:“当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上了工,义务干,农大老师指哪,我们就打哪”。

在曲周人心中,农大已经成为“科学”的代名词。随后,以王庄为中心建设第二代试验区,曲周北部 23 万亩“拉腿田”也陆续参与试验。

《曲周县志》记载,治理前,全县粮食最高总产 3.47万吨,单产 363 斤,全县群众平均每年要吃掉国家 230 多万斤返销粮。而 1987 年总产达 6.76 万吨,每亩单产 732斤,分别增长约一倍,不仅自给自足,还给国家交粮数十万斤。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重要的农业区和中低产田地区。1988 年,根据曲周经验,北京农业大学推动黄淮海平原盐碱综合治理,一举扭转了南粮北运的历史。

1993 年,“黄淮海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

中国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79614次访问,全刊已有625324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