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江荣风:用生命诠释“曲周精神”

   期次:第525期      查看:59   

 

(上接第12版)对于科技小院学生的成长,江老师由衷感叹道,“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们的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有助于他们切实了解农村、农民的具体情况、生活需求,知道农民的困难和向往,从而更具‘三农情怀’。”

非洲科技小院留学生SolomonY回忆:“江教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位导师,他就像一位父亲一样,我将永远怀念他!”


人物简介

江荣风(1963-2022),福建漳州人,博士。198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留校任教。生前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测试与养分管理、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曾任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大理分院院长。2022 年 11 月,倒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被追授曲周县“三农英才”,大理州“洱海卫士”大理楷模”,云南省“云岭楷模”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曲周实验站第九任站长。

助推曲周乡村振兴

先行者、实践者

2016 年起,江荣风老师担任曲周实验站站长,他为实验站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尽心竭力加强实验站建设,推动实验站科研发展。曲周实验站先后获批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全国粮食安全教育基地、全国科普基地等国家级基地,实验站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江老师不遗余力推动曲周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的申报及建设,为地方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县校合作做出突出贡献。江荣风用心搭起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合作的桥梁,常常看他往返北京与曲周两地,通常一到校(站)就开始工作。在他努力下,县校戮力同心,团结协作,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很快,根据先行区建设任务将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曲周实验站等部门分成优质麦产业组、特色产业组、种养循环组、产业融合组、农机装备组、数字体系组、战略发展组和资料宣传组等 8 个工作小组。各小组明确分工,密切互动,实施简报汇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进行。

犹记江老师说,“大家对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建设很有信心,今后农大要与县里混合编队,组建专业队伍,开展实质性融合办公,围绕全县绿色发展不同方面开展工作,推进先行区建设。农大教师要充分了解曲周,根据曲周绿色发展的需求和目标,与曲周县共同开展工作,互相体验工作方式和经验,加强县校合作。”

在江荣风的带动下,学校与曲周县先后召开对接会6 次,密集互访对接 8 次,共同谋划合作共建先行县,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县校合作新模式,这为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校合作推动区域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县校合作不断深入,实验站集聚人才资源,吸引荷兰、美国等国内外顶尖专家团队落户曲周,指导全县绿色发展,助力曲周打造立体化“绿色发展的试验田、科技驱动的新样板、乡村振兴的新典范、现代农业的新标杆”。

倾注爱心以身垂范

理实并重育英才

江老师作为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十分注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09 年起,他积极参加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项目,全程参与全国科技小院建设与管理,发起全国涉农高校科技小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组织学科校企合作网络的运行,主抓河北曲周研究生立德树人实践培养基地建设。他参与设计和管理非洲科技小院研究生专项,推动科技小院模式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的典型范例。

2018 年 5 月,江老师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农业产业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别需要和农业产业保持紧密关系。过去培养学生大多是在实验室进行,与农业产业脱离,造成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科研成果跟实际应用需求脱节。在曲周这里,学生会带着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学习,既丰富了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下转第 13 版)

-----------------转版-----------------

十余载砥砺解民艰

顶天立地助扶贫

江老师带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不懈耕耘在科技和扶贫一线。

2020年6月,来自中国农大与曲周农业农村局的专家组在王庄科技小院优质麦示范方随机选取1.2亩地块进行实打实收,该地块播种优质麦品种“中麦578”,经测算折合亩产量626.56公斤(含水量13%,杂质含量0.3%),喜获丰收。

“在科技小院的帮助下,每亩地能够节本100块钱,效益却增加了300块。”这让户主王志成喜上眉梢,他介绍说,“科技小院的师生对当地的帮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种植技术不到位的,他们来做科技指导。孩子教育上,他们主动辅导帮助。田地里农活儿不知怎么干,他们马上给解决。”这样的帮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地农户心里从此播种上了温暖的种子。

2020年,实验站与曲周县共同开展全县氨减排项目,在4乡镇13村建设优质麦新型肥料试验示范方1.6万亩,仅小麦季,开展室内技术培训30余场,发放明白纸3000多份;田间现场指导50余次,小型田间观摩5次,建立微信群18个,惠及1784人,发布技术管理指导意见10余次,通过微信与实地走访进行线上线下指导农户,发布工作简报15期,举行技术交流会3次。

在江老师的不断努力推动下,资环学院米国华教授团队、工学院韩鲁佳教授团队组建的农机农艺结合团队于2018年驻扎曲周,开始在全县示范推广“四密一稀”条带种植与北斗导航播种技术、微灌水肥一体化高效管理技术、高地隙植保作业和无人机植保作业技术以及玉米适时收获、导航免耕播种等现代先进技术。截至2021年,以上技术模式已在曲周县累计推广面积四万余亩。

科技小院不仅在科技扶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产业扶贫方面也独树一帜。在江老师的努力协调和推动下,曲周县优质麦和甜叶菊等特色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2020年,在江老师的协调下和组织下,甜叶菊工作组建立了甜叶菊绿色种植示范方500亩,推广种植甜叶菊2.1万亩;成立甜叶菊农民田间学校,面向全县甜叶菊和小麦种植户举办了3次甜叶菊绿色种植技术培训及示范田观摩活动,累计培训甜叶菊种植户近千人。

江老师作为产业组组长,2020年组织全组成员指导农业企业申报绿色生产认证基地2个,农业生产主体绿色产品认证3个(茄子、南瓜、番茄);建立县域农业企业和经营主体档案,摸清了全县52家企业和1439家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先后邀请六国化工、新洋丰等农业知名企业考察曲周,对接绿色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利用曲周科技小院网络,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绿色农产品、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班。

江老师多次邀请全国知名餐饮企业、涉农企业等考察曲周。2021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和曲周县三方合作,打造绿色食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样板,强化绿色农产品品牌认证,发挥品牌在先行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江老师带领曲周实验站全体教职工以及科技小院研究生,认真践行曲周精神、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将科研、技术服务与产业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相结合,尤其是克服新冠疫情影响,深入生产一线,科技助力甜叶菊产业推动小农户精准脱贫,成效显著,为所在地区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突出贡献,真正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伟大号召。

“1973年以来,中国农大师生与曲周人民一起,在改土治碱、综合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共同奋斗历程中谱写了农业扶贫的光辉历史。在新时代,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实验站科技和智力支撑优势,发展甜叶菊等农业特色产业,助推全县农民脱贫攻坚,实现农业产业兴旺。”江老师的话语犹在耳旁,我们将延续您的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晓宁)


2019年年5月,江荣风(中)在曲周进行田间指导。

人物简介


江荣风(1963-2022),福建漳州人,博士。198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留校任教。生前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测试与养分管理、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曾任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大理分院院长。2022 年 11 月,倒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被追授曲周县“三农英才”,大理州“洱海卫士”大理楷模”,云南省“云岭楷模”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曲周实验站第九任站长。

助推曲周乡村振兴

先行者、实践者

2016 年起,江荣风老师担任曲周实验站站长,他为实验站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尽心竭力加强实验站建设,推动实验站科研发展。曲周实验站先后获批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全国粮食安全教育基地、全国科普基地等国家级基地,实验站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江老师不遗余力推动曲周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的申报及建设,为地方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县校合作做出突出贡献。江荣风用心搭起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合作的桥梁,常常看他往返北京与曲周两地,通常一到校(站)就开始工作。在他努力下,县校戮力同心,团结协作,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很快,根据先行区建设任务将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曲周实验站等部门分成优质麦产业组、特色产业组、种养循环组、产业融合组、农机装备组、数字体系组、战略发展组和资料宣传组等 8 个工作小组。各小组明确分工,密切互动,实施简报汇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进行。

犹记江老师说,“大家对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建设很有信心,今后农大要与县里混合编队,组建专业队伍,开展实质性融合办公,围绕全县绿色发展不同方面开展工作,推进先行区建设。农大教师要充分了解曲周,根据曲周绿色发展的需求和目标,与曲周县共同开展工作,互相体验工作方式和经验,加强县校合作。”

在江荣风的带动下,学校与曲周县先后召开对接会6 次,密集互访对接 8 次,共同谋划合作共建先行县,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县校合作新模式,这为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校合作推动区域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县校合作不断深入,实验站集聚人才资源,吸引荷兰、美国等国内外顶尖专家团队落户曲周,指导全县绿色发展,助力曲周打造立体化“绿色发展的试验田、科技驱动的新样板、乡村振兴的新典范、现代农业的新标杆”。

倾注爱心以身垂范

理实并重育英才

江老师作为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十分注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09 年起,他积极参加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项目,全程参与全国科技小院建设与管理,发起全国涉农高校科技小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组织学科校企合作网络的运行,主抓河北曲周研究生立德树人实践培养基地建设。他参与设计和管理非洲科技小院研究生专项,推动科技小院模式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的典型范例。

2018 年 5 月,江老师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农业产业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别需要和农业产业保持紧密关系。过去培养学生大多是在实验室进行,与农业产业脱离,造成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科研成果跟实际应用需求脱节。在曲周这里,学生会带着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学习,既丰富了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下转第 13 版)


2012年12月,吴文良(右二)、江荣风(左一)陪同学校领导张东军(左二)、李召虎(右三)考察曲周王庄科技小院。


人物简介

吴文良,1961年生,山东昌邑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和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86年获农学博士学位,1989年留校任教。

历任生态与环境科学系主任、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曾任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有机食品出口认证中心负责人,国际生态与营养强化智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等。

曲周实验站第八任站长。

1986年到1996年,我曾跟随导师辛德惠先生在曲周研究、工作了10年。先是完成博士论文,随后毕业留校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关于曲周工作,最难忘的还是我刚参加工作后跟随辛先生在曲周工作那几年。1991年底的时候,辛先生和我爱人都跟我谈话,共同的话题都是出差下基层的天数,不同的是老先生批评我出差下基层天数少,我爱人抱怨我出差太多,不顾家。我1989年留校,1990年结婚,在农大有了自己的小家。辛先生很少批评人,但是记得1991年年底在曲周实验站,他很正式约我谈话,打开他的笔记本让我看,每次他出差下基层的时间地点都记在上面,他指着本子说:你看我一个老头子,今年出差下基层200多天,你一个年轻教师,今年下来多少天?我记得那年出差下基层大约100天左右,只好虚心接受批评,表示今后争取多下基层。就在那次出差回来,一天晚上,我爱人拿着一个小本子让我看,一年来每次出差的时间地点天数记得清清楚楚,很不高兴地说:你看看,这一年你整天东跑西颠的,马不停蹄,在家好好待过几天?我只好说好话,说农业大学老师情况特殊,就是要下基层。

当时,土地资源系把我留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开设我从没有学过的土地经济学,所以当时要突击备课上课,不能过多出差,当时我也很矛盾很纠结很为难,但是还是尽量多下基层接触实际。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几年跟随辛先生深入基层,锻炼提高了自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抓住了发展机遇。

(此文节选自作者2013年11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精神”宣讲会上的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79593次访问,全刊已有6252749次访问